横店兔旅行网: 道、法、术、器,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经过40年的历炼,出生于1965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已完成了用工具、技术探索总结东阳木雕创作规律的阶段,正跋涉在缘木问道、以道御术的路上。
3月30日,浙江省博物馆,“缘木问道•黄小明艺术精品展”揭幕。黄小明大师的父亲——东阳竹编界健在的最年长艺人黄树银先生也来到展览现场,以97岁高龄见证儿子黄小明的这场东阳木雕艺术展。父子俩年龄加起来超过150岁,在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界可谓前无古人。
在杭州的熏风和西湖的柔波里,这场展览将延续到5月6日。
湖畔求学,问道之始
展览现场,一群鬓发斑白的中年人指点着墙上的速写稿,寻找着各自的身影。“这是1987年我们到苏州写生后坐船回杭,没想到小明把船上的游客也画下来了!”“这个戴鸭舌帽的家伙,当年他不是睡在小明的上铺吗?”……他们是1985年至1987年黄小明在浙江省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时的同窗好友,听说黄小明来杭办展,十几人相约前来道贺并叙旧。
1985年,在原东阳木雕总厂木雕设计院工作的黄小明通过考试,进入省工艺美术学校,开启了求索东阳木雕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融合的艺术历程。两年半的求学生活中,速写本、钢笔成了他永远的随身之物,每天吃过晚饭后他先在食堂里完成作业,然后骑上自行车到学校附近的杭州火车站练习人物写生。当年的苦练,成就了他精准的木雕造型能力,还创新出“速写木雕”。
38幅写生稿中,最大的那幅绘于2008年。那一年,黄小明走遍了周庄、同里、西塘、乌镇等江南古镇,撷取水乡古村精华,创作了小型落地屏《忆江南》。没想到,2016年G20杭州峰会召开前夕,为装饰主会场贵宾休息室,相关部门邀请黄小明将《忆江南》扩展成长宽均达5米余的大型挂屏,与同样被安放在贵宾室内的《百鸟朝凤》落地屏一起,成为讲述中国故事、展示浙江文化、彰显杭州特色的重要载体。
其实,黄小明大师与杭州的缘分始终不绝如缕。此次展览,他就带来了与杭州结缘的第一件作品——被安装在西湖雷峰塔内、融中国传统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竹简木雕”,以及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时为西湖国宾馆打造的龙凤主题花格窗。收放自如的体量,精致典雅的画面,无声地代言着黄小明木雕“可居庙堂之高,可处江湖之远”的普适性,以及他为推动东阳木雕融入当下生活而作出的努力。
“创作即修行,创新以问道。”黄小明大师说,东阳木雕的“道”,就是与日常生活紧密交融。
半世创新,求道渐悟
创新的痕迹,在黄小明大师的东阳木雕作品中清晰可见。
展厅入口,巨大的两幅《游》系列东阳木雕把重重叠叠的鱼群转化成秩序和团队之美。这种对生活中司空见惯物事与景象的捕捉、表现能力,显示了黄小明大师作为艺术家的美的创造力。他的木雕题材,总是不走寻常路。像少数民族人物在东阳木雕中并不鲜见,他的《晨》单单挑了藏族女性,却又不表现这个群体的美丽善舞,而以油画般的光影、超写实的肌理,刻画出晨光中等待日出的牧羊女的忍辱负重和饱含期待,赋予了人物宗教的静穆感。独特的木雕语言和艺术气质深深打动了专家们,促成了浙江省博物馆将其永久收藏。
十多年前黄小明大师与中国美院宋浩霖教授合作的《九龙图》则对中国传统龙纹作了创新性的演绎,不再沿袭雕馈满眼的“满地雕”模式,而是删繁就简,将中国传统的云纹、海水、山崖等背景纹饰作极简处理并与九龙适当分离,大面积留白让画面更加空灵,开创了国画木雕的新境。
唐卡木雕是黄小明大师于2017年的创新之作。他与青海热贡唐卡传承人娘本大师合作,以娘本大师的唐卡稿为设计蓝本,创作了东阳木雕作品《四大金刚》。饱满壮硕的藏传佛教人物虽然占据了整个画面,却毫无臃肿、突兀的感觉,显得庄严神圣。2017年9月,黄小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个人艺术展览,《四大金刚》被国博收藏。
此次展览,他又带来了唐卡木雕新作《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用线条精致、造型精准的薄浮雕技法,传递了佛教人物的纯美。
远游何处不销魂。在行走中更新灵感,在思考中磨砺刀锋,才能造就“志于道而游于艺”的从容状态。因旅游而衍生的木雕佳作,黄小明足以写一本书。一组黑白相间的彩绘立体木雕《企鹅》,就是他游历南极后用东阳木雕展现最古老游禽在冰天雪地生活的场景。这19只动作各异、憨态可掬的企鹅,拓展了东阳木雕的国际化视野,再次展示了传统木雕在现代生活中大有可为。
“艺术创作者必须深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求索半生,黄小明一直以美的作品感召人们爱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
遽然变轨,传承有道
这一天,黄小明大师为父亲黄树银编著的新书《匠者仁心——我做竹编八十年》同步发布。“这是一场献给父亲的展览,我以此致敬父亲,致敬他这一辈人的匠心和良知。”黄小明大师动情地说,匠心和良知,是技艺之外最需要传承的“道”,也是最高的“道”。
16岁那年,面临退休的黄树银说服了正在千祥高中读高一的黄小明,让他接班学习木雕技艺。“以我的成绩,考上大学并非难事。但父亲跟我说,我们家就是做手艺的命,手艺也是一种文化。”手艺也是文化,一语让黄小明毅然“变轨”。“没想到的是,我当不了大学生,却成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让他更感慨的是,经过3年苦读,他获得了复旦大学EMBA硕士学位,同时圆了“大学+大师”的梦想。
父亲黄树银的低调、朴实、善良、勤奋,为黄小明大师树立了最好的榜样: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筹建东阳竹编生产组织的主要成员,父亲黄树银设计主创的《八角提篮》被省政府选中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赴京展览;参与创作的《五狮戏球》《八角塔》《香炉阁》已成为东阳竹编经典之作。在创作全国竹编行业唯一国家级工艺珍品《九龙壁》时,黄树银以一人之力独创3种龙鳞编织技法,受到政府表彰。他不仅自己忠诚于东阳竹编事业,还鼓励支持子女从事工艺美术行业,把两个儿子黄小明、黄学敏分别培养成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中国美院副院长杭间由衷感言:“黄树银先生当得起‘大匠’这个词。篾匠的‘仁好’,是传统手工艺具有‘德行’的一种典型。”他还评价黄小明大师在继续传统的基础上,与现代审美融会贯通,创新东阳木雕艺术风格,促进了这一传统工艺在当代的进步与发展。
“父亲的一生让我明白,作为一名传统工艺从业者,必须把技艺的传承当成永恒的使命,匠心和良知则是传承的两翼。”让黄小明大师欣慰的是,受父亲与祖父的熏陶,年仅7岁的儿子黄艺瑞也与竹木艺术有着亲近感。溶于血脉里的传统文化基因,将生发出什么样的传承图景?黄小明的回答是“把未来交给时间书写”。
未来,正以一种坚定的姿势向黄小明走来。伴随与日俱增的木缘,除了不断问世的惊艳之作,还有与时俱进的“道行”。
【微信公众号关注
横店兔及
横店兔网 ,横国资讯一手掌握!爆料请新浪微博 @横店兔】